入口
關於新屋起源的故事要從清初說起──清初時,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崙嶺鄉有位寡婦雷氏,因夫婿范集景早逝,無力撫養孤子范文質,只好再嫁鄉人姜同英。范文質在姜家長大,深感繼父撫育之恩,成家後,擬將自己的五個兒子冠以姜姓,但不知如何分配是好,最後乾脆五子全部冠上范姜複姓,在百家姓外自創一姓。

距今二百六十多年前,乾隆初年時(西元1736年),范姜家的老二殿高隻身來台,從淡水上岸後,發現台灣北部的良地都已被漳、泉移民所據,只有桃園這塊石礫荒地乏人問津。憑著客家人向來不怕吃苦的個性,回家帶出三個弟弟殿發、殿章、殿爵,共同前往桃園沖積扇披荊斬棘。

乾隆十六年(西元1752年),留在家中奉養雙親的老大殿榮,在父母相繼過世後,也渡海到台灣,從此兄弟五人便手胼足胝開墾家園。當時范姜兄弟以「姜騰本」墾號向官方申請墾地的範圍,是東至營盤腳(楊梅鎮)、西抵石牌嶺、南傍社子溪、北臨大堀坑(觀音鄉),這也是目前新屋鄉一帶的大致範圍。殿榮分受甲頭厝地方,殿高分受上庄子地方,殿發分受新屋東勢地方,殿章分受新屋北勢地方,殿爵分受后湖塘地方。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,范姜一族不但使荒野變田園,且吸引了許多拓荒者遷入此地。

咸豐五年(西元1855年),范姜一族擇良地建祖堂,從廣東省老家請來祖靈奉祀。由於祖堂規模宏大,鄉人指其為「起新屋」(客語),因此「新屋」便成為當地的地名,流傳至今。所以說新屋的起源是范姜一族並不為過哩!

目前范姜老屋群為桃園縣定三級古蹟,保存得相當完整,儘管百餘年了,但直至現今都還有人居住。昔日的新屋,今日的老屋,少了昔日的富麗,卻多了屬於老屋的古樸。

解說牌
路口有解說牌講解新屋的源起。

觀音寺
第一棟老屋目前已改建成觀音寺。

老屋
老屋
老屋
幾棟老屋都保存得相當完善,第一棟老屋是觀音寺,這三張是編號二、三、四的老屋。

老屋
老屋
老屋
可以看到許多地方都保持得相當不錯。而第二棟古宅的門額是「陶渭傳芳」,第三棟的門額是「陶渭流芳」,第四棟的門額是「陶渭高風」,第五棟祖堂內正廳掛著「陶釣家聲」匾額,其實陶渭二字是有由來的。

「陶」字為尊陶朱公范蠡為范氏祖先;「釣」、「渭」二字源自為姜太公離水三寸垂釣於渭水之上,尊姜太公為姜氏祖先。「陶」、「渭」表示其家族傳襲自春秋戰國時代越國的范蠡,同時也是周朝渭水姜太公之後,故自稱「陶渭」的後世。

老屋
這是第五棟老屋──范姜祖堂,是范姜家祖祭之處,也是范姜家歷代的精神指標。在這幾棟老屋中,除了第一棟觀音寺與第五棟祖堂以外,其餘二、三、四棟都是民家,是不得隨便參觀的。

老屋
徵詢當時坐在門廳內的阿伯同意後,我才進入參觀拍攝。

老屋
老屋
門廳左右各有一扇小門,只是都關著不讓人隨意進出。

看得出范姜族人很細心維護這座祖堂,雖然牆磚新舊夾雜,但也依循著原貌,以不破壞外觀的方式去修砌。

忠孝
廉節
門廳左右有「忠孝」、「廉節」字樣。

祖堂內
雕樑畫棟皆維持得相當完整,圖畫清晰可見。

祖堂內
祖堂正廳牆。

祖堂內
這是主堂正廳,「陶釣家聲」匾額應該有覆以金漆或金箔,相當金碧輝煌。左右對聯寫著「陶陽衍派公侯地,渭水流傳宰相家」清楚寫著陶朱公與姜太公曾居高位。

祖堂內
這是正廳外,門旁柱子題著「籍隸東瀛家聲丕振,支分陶渭世澤維新。」

祖堂模型
祖堂內展示
偏廳小房內有展示一些古物,說明由哪房的誰提供的。

荒煙漫草
天氣相當炎熱,但不減我的興致,繼續往路尾過去,卻不見其他老屋,只餘這樣的景象,十分感慨啊!

 

這裡是新屋鄉的起源,相當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,假使沒來參觀過,找個假日的午後來看看吧!感受一下先民的歷史也是相當不錯的。

如何去呢?順著民族路(台114線)一直往新屋去,到新屋中山路與中華路口後右轉中華路,第一個岔路左轉約100公尺,就可以在右手邊看到那「范姜老屋群」的牌樓囉!

arrow
arrow

    M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